近江牡蠣

Ostrea rivularis   Gould
   

  42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貝壳大型,坚厚。体型多变化,有圓形,卯圓形,三角形和长形。右壳略扁平,較左壳小,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黃褐色或晤紫色鱗片。在一年至二年生的个体中,鳞片平、薄、脆、有时呈游离状。二年至数年生的个体鱗片平坦,但有时在后緣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。生长多年的个体,鱗片层层相迭,坚厚如石。壳面有灰,青,紫,棕等色彩。內面白色,边緣为灰紫色。靭带紫黑色。閉壳肌痕甚大,淡黃色,形状不規則,大多为卵圓形或腎脏形,位于中部背侧。左壳較右壳更厚大,同心鱗片的层次更少,更強壮。內面凹,白色,周緣灰紫色,靭带长而闊,牛角形,自軔带至頂端的长度約为全壳的1/6至1/4左右。心室肉紅色。外套膜缘触手的內一行較整齐,外一行不規則。
标本測量 壳长(毫米) 左壳 242 232 164 149 130
右壳 235 217 161 142 118
壳高(毫米) 左壳 150 138 91 91 90
右壳 142 136 84 84 87

生物学

在我国沿海的分布很广,一般栖息在低潮綫附近至水深?米以內的范围,在高潮綫也能采到。河流入海一带的水域中数量最多。其生活的最适宜的盐度为10-25%,左右,甚至有时还可在盐度不及17%的环境中生活暫短的时間。但在純粹的淡水中,也能引起死亡。分布在南方的近江牡蠣,对低温的刺激較为敏感,但較能抵抗高温,短时間的40℃水温,不至于致死。南海的近江牡蠣,在全年都有盛衰不同的繁殖,各季节都能或多或少見到蠣苗,为卵生型,每年5月后至9月前,繁殖最旺盛。在繁殖期是雄性先成熟,之后雌雄同体和雌性成熟,从年龄来看也是雄性先成熟,因此幼小个体多为雄性,蠣苗附着满1个月,壳高平均将近于1厘米,满半年平均达6厘米多,滿一年达7厘米以上至8厘米多;属于連年不断生长的类型,满2岁的近江牡蠣,壳高最大可达15厘米左右,满3岁的个体大者壳高近20厘米左右,以后每年繼續生长,但生长速度較慢,由于这种牡蠣常常彼此相連附着大量羣聚,在海底能形成重迭密集的分布,因而在个別海区,如山东的羊角沟,有形成牡蠣山的情形。

国内分布

在我国的分布广泛,本种在东經107。-124。左右,和北緯15°-40°左右之間,都間有发現。

经济意义

个体大,含肉量多。适宜在河口及其附近养殖。在广东沿海,对近江牡蠣的养殖有悠久的历史,禱建也有养殖。山东的羊角沟也已开始养殖。产品蠔鼓和蠔油是我国传統的出口商品之一,往往供不应求,主要运销东南亚市、場。

标本信息

模式标本产地 中国。
标本采集地 中朝边境的蜊手江(薪島),拉大腰(小洼嘴);辽宁:安东,庄河;河北:丰南,北塘,大沽口;山东:羊角沟,丁字港和石臼所;浙江:岱山,干磴(定海),梅林,三門,江廈(温岭)和瀝阳(宁海县);福建:同安,厦門和何福(海澄县);广东:汕头,甲子,碣石,青草,高螺,宝安,唐家环,香洲,南水,横山和龙門,海南島的保平港。